德育案例:他是“孩子”
  • 发布人:admin
  • 时间:2017-06-13
  • 点击:335
  • 来源:

 一节数学课上老师找学生借学生自己从家里带来的长方体和正方体,装在袋子里来玩“找朋友”的游戏,老师说正方体是你的朋友,学生就要摸出正方体,以此类推。此游戏旨在通过学生蒙上眼睛的触摸来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不同,一个小男孩的拒绝将自己的东西借给老师,引起了老师的反感。当老师在其他学生那里收集齐所需的东西,选拨参与者时,小男孩举起手表示极其愿意参加游戏,老师以他自私为由,取消了他的游戏资格。此事件引起作者深深的思考,并提出巧妙地解决方案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事件回放

       在校内公开课上,一位一年级女教师正在讲《长方体、正方体的认识》一课。该教师态度和蔼,思维清晰,语言缜密,课讲得丝丝入扣,几十位教师都在津津有味地跟着她的节奏聆听着。

       她首先让学生把自己从家里带来的诸多长方体和正方体放在课桌上,通过学生的仔细观察,剖析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。接着老师层层展开,由用眼看深化为用手触摸感知其特性。老师说:”下面咱们玩一个游戏好吗?我们来找朋友,咱们把长方体和正方体都装入袋子中,把眼睛蒙住,老师规定长方体是你的朋友你就从袋子里取出若干个长方体,规定正方体是你的朋友,你就摸出若干个正方体。”同学们欢呼雀跃、异口同声地答:“好!”但是老师手头没有那么多长方体和正方体,于是她走下讲台,走到离她最近的坐在靠窗那排第一个座位的男孩,一边伸手去拿这个男孩自己从家里带来的长方体和正方体,一边对这个男孩说:“把你的借老师用一下好吗?”老师以为这是个谁都会答应的不会被驳回的要求,令她始料未及的是,竟然引起了这个男孩的强烈拒绝,他用力、迅速抢下老师即将拿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,用双臂合拢在桌上画了一个大大滴圆圈,把他的东西都牢牢地圈在了圈子里,并且俯下头和肩膀死死地压在上面,以防老师再次来取。嘴里还不高兴地嘟囔着:“就不给,就不给。”老师对他的反应虽不是十分恼怒,但还是显露出一丝丝愠色,不经意地脱口而出:“真小气”。随后,老师在别的同学那里顺利收集起所需要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装入袋子,回到讲台前问,谁想到前面来玩这个游戏。没想到刚才的那个小男孩第一个把手高高地举起来,还兴高采烈地喊:“我玩,我玩!”老师不懈地瞥了他一眼,不假思索地多少有些气哼哼地反击道:“你都不愿意把自己的东西借口我们,不让你玩。”话音一落,只见那男孩闷闷不乐地放下手,耷拉下脑袋,自己鼓捣起自己的东西来。公开课还在按部就班地继续,只是少了一个男孩的参与······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深刻反思

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。老师不允许孩子参加游戏,只是对孩子没有满足自己愿望的一时之气的自然反应。也许老师是对这个孩子一点点自私行为的用心的小小惩戒,是为了让孩子记住这次教训,以后不敢再犯同样的错误。但是这样真的能够让孩子改掉这个小毛病吗?这样的惩戒对孩子的未来有多大益处呢?众所周知只有爱孩子才能教育孩子。然而,我们常常要思考的是——我们爱的正确吗?心理学家罗杰斯说:“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。”更何况是上述事件是发生在学校里,对象是一个一年级的孩子。是一个不谙世事会犯好多错误的孩子,是一个需要老师教授丰富的知识,需要老师培养一切优良的习惯,需要老师濡染温良敦厚品质的孩子。事件中的小男孩是有一些问题,然而老师当众指责和戳穿,并且睚眦必报以此剥夺孩子玩游戏的权利,导致男孩此后的闷闷不乐更不可取。我想老师真的爱错了。这样的爱是一种伤害!

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巧妙处理

在整个小学阶段中,学生会遇到各种成长中的问题,他们其实并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,该如何处理。这时教师应该指导小学生掌握一定的社会生活技能,多给孩子一些心理技能的训练。这位同学的问题很明显是不会分享,他需要老师教给他分享的意义以及如何分享,并感受分享的快乐。老师的批评惩罚,只是会让双方都生气,并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。

教师可以“润物无声地”顺势把这个男孩叫到讲台前,亲自指导男孩尽情玩这个游戏,当他面露喜色,舒心开怀之时,弱弱一问:“好玩吗?”“好玩!”这时孩子能感受到分享的快乐。“你能有这么高兴的心情,真的要感谢某某和某某同学,是他们无私的奉献出自己的长方体和正方体,给你带来了那么大的快乐。下次你愿意把你的也借给老师,让其他同学和你一样也拥有这么快乐的心情吗?”我想这个孩子肯定会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。此时,老师要乘胜追击:“老师觉得再添几个模型会更好玩,你能把你的拿出来吗?”如果孩子把玩具贡献出来,那么他学会了分享。老师要及时表扬:“看某某同学,多么乐于分享,有了他的模型我们玩的更开心了对不对。”那么孩子这个行为就能巩固下来。这个技能的习得,会使他终身受益。这样既展示了教师的心怀的博大,又体现了育人艺术的高超,既不至于让男孩闷闷不乐,又及时及纠正了男孩身上的小缺点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广而告之

没有一个孩子一出生就是 “圣贤”之人,如果那样学校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,老师也就变得无所事事。学校就是培育人的地方,老师就是培育人、包容人的人。然而在现实的教育中,孩子的各种淘气、各种毛病、各种错误难免会让老师生气,老师在一怒之下,忘了根本的现象比比皆是。经常听到教师抱怨:某某气死我啦,明天什么也不管他了······我们明白,老师也是人,也是一个有情感会发怒的人。但是我想提醒广大教师的是无论处在何种状态和境况下,都要冷静地记得:面对我们的是孩子,我们是老师,我们要常常思考,我深深地理解和接受我的孩子们吗?我正确地爱着我的孩子们吗?愿我们永远做孩子心灵的救赎者,行动的指路人,而不是置之不理或者锱铢必较的“一般人”。